文明创建

跳过导航链接。

新一轮发展计划专家审定稿

作者:杨思     发布时间:2012-10-8 点击数:1517

彰显“尊重”学校文化  涵育终身学习能力

——上海市杨思高级中学四年发展规划20119月——20158月)

 

一、背景分析

(一)历史沿革

为了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继承光荣的历史文化,焕发积淀的人文精神,20007月,原上海市杨思中学(1944年创办)、原上海市杨思高级中学(1997年创办)及上海市杨思南校(1999年创办)正式合并为新的上海市杨思中学。

2005年东昌北校合并进入我校,学校资源整合、体教结合,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整个办学成效尚需有进一步提升,与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在办学模式上有着很大差别,20089月,上海市杨思中学的初高中正式脱钩,高中部恢复为上海市杨思高级中学。20095月我校被正式命名为首批浦东新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二)办学条件

学校占地65亩,现有建筑面积18757平方米,绿化面积18600平方米。学生公寓可以为480名学生提供住宿。学校运动设备设施齐全,有300米跑道运动场,有室内外篮球场、体操房、健身房和乒乓房。专用教室、实验室等配置合理,所有教室的多媒体投影设备、千兆校园网络平台、录播教室、有线电视广播系统齐备。学校门口、宿舍等重要部位有监控录像设备、校园周界报警装置、消防设施齐备。

(三)师生情况

我校现有24个班级,931名学生,112位教职工,任职资格和学历达标率均为100%。目前学校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26人,占全校任课教师27%,具有研究生学历及研读经历的教师40人,占全校任课教师42%,区骨干教师13人,占全校任课教师的14%35岁以下青年教师43人,占全校教师45%

(四)发展基础

学校办学目标明确、办学理念清晰,得到广大师生认可。领导班子团结,工作务实,能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教师师德良好,为人师表、敬业爱生,师生关系和谐。青年教师成长迅速,师资队伍的责任心与凝聚力强。重视课程校本化实施,开发了有一定特色的校本课程。课堂教学关注教与学的方式改变,教学目标意识增强。德育工作强化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德育与课程教学改革相结合、与特色创建相结合,取得了明显成效。学生自主管理与社团等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进一步发展。目前学校管理更趋规范,整体发展势态良好,“师生共生,和谐共进”的学校文化正在逐步形成。

(五)办学绩效

历年学校所获荣誉:全国中小学百佳校园电视台,市安全文明校园,市中小学示范图书馆,市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市体教结合优秀学校,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区文明单位,区绿色学校,区示范基层党组织,区先进职工之家,区社会事业系统妇女品牌工作,区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星级示范校,区法制教育星级示范学校,区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区影视教育特色学校,区科技特色学校,区优秀家长学校,区模范退管会,区中小学民族精神教育基地等。

(六)主要问题

从学校教师现状来分析,存在超编、骨干数量不足等问题,可能在一段时期内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一定的阻力。同时我们还看到学校青年教师比例很高,尤其教龄在五年至十年的青年教师有40人,占教师总数38%他们大都谦虚好学,爱岗敬业,是一支生力军,但由于青年教师出生和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尤其是独生子女这个特殊群体的时代特点,与中老年教师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长期钻研积累的教育经验相比,不足之处也表现非常明显。引导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步走向成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尽快成长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这是当务之急。要树立培养青年教师的战略眼光,保障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基础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的有效性尚待提高,学分制管理制度的完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教师的课程意识还要不断加强。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畏难情绪,需要进一步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观,切实做到以教学为中心,理直气壮抓质量。

我校学生学习心理情况调查显示,我校学生人际交往和合作性较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较弱。在时间管理上66.4%的学生还不能合理地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46.7%的学生学习还不够自觉。有时候学生感觉学习很枯燥,找不到学习的乐趣,也感受不到学习的成就感,不知道自己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久而久之对自己的学习没有了目标,也没有了动力,在上课认真听讲和课后认真作业上有所欠缺。这些都值得学校和教师关注,并进行适当地教育引导。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要先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上下功夫。

二、办学理念

(一)办学思路

以“尊重、规范、和谐、发展”为办学理念。“尊重”是办学的思想核心,“规范”是办学的行为准则,“和谐”是办学的过程特征,“发展”是办学的目标追求。

“尊重”是我校实践“以人发展为本”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学校文化的个性特征。反映在教育价值观上,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突出教育活动中所有人都必须互相尊重生命、个性和需求;强调教育要面向未来,尊重人的终身发展需要;强调教育要服务社会,尊重人的社会性发展需要。反映在学生观上,“尊重”要求教育者要承认学生具有主动发展的需要与可能,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承认学生具有很大的潜能,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努力去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努力去张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努力去挖掘学生的潜能。

 “规范”是指因共识而约定俗成的规矩。要求集思广益,海纳百川,充分吸收各种意见的合理成份,在此基础上形成共识,产生全体参与者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和典范。在形成共识时、产生规则和典范时的行为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必须符合逻辑和唯物辩证法,必须符合校情和顺应时代趋势。

“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和谐不是指千篇一律,而是强调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要有开放和宽容的态度。学校教育应该表现为既尊重个性,尊重差异,尊重每个人的生命和发展,又讲究相互宽容、理解和支持,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谐以共存共长。

“发展”是指人、事业和社会的趋势性变化。学校要满足学生、教师、职工、干部即学校中每一个体的成长需求,在尊重价值的驱使下通过共识的规范行为,和谐相处,追求个人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二)办学目标

初步建成一所具有现代化办学设施、精良的师资队伍和上乘的教育教学质量,彰显“尊重”学校文化,涵育终身学习能力,师生和谐共生,社会满意度高的区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

学校“尊重”的文化建设只有秉承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才能保持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让学校文化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彰显独特魅力。

学校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会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自主地、多方面地、持续性地学习。在高中阶段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三、发展策略

“尊重”是我校实践“以人发展为本”教育思想的核心,我们认为应该更强调“三个面向”和“三个关注”,即:面向全体,尊重师生的个性发展需求;面向未来,尊重学生终身发展需求;面向社会,尊重学生社会发展需求。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的潜在性。根据对学校现状调查分析,我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学生间和学科间差异明显,学生内在潜力很大,最明显的表现是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心理品质比较差。因此,我们把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行为和心理品质作为学校办学实践的重点和切入口。通过教法的有序变化来带动学生学法的转变,向学生提供成功学习的体验,让每一个学生经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养成符合个性的、优良的学习习惯和相应的起支承作用的一些心理品质,培养有远大志向、意志坚强、善于学思、有终身学习能力的身心健康的未来接班人,这是我们实践尊重教育思想的重要途径。

这几年,我们力图把规范办学行为,狠抓学校管理作为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的必由之路。让“规范”从墙上走到地上,走到师生心里。我们还追求教育内部相互依赖和互促互利的亲和性,力争建立一种自然、和谐、开放、创造的新型的教育模式,更加重视和突出整体或者团队的功能,把教育活动看成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这一整体既包括师、生、课堂、内容、方法,也包括整个育人的环境设施和文化氛围,把亲和融洽的精神贯注在每一个有机的因素和环节之中,最终形成统一的教育“生态链”、“生态区”和“生态整体”,构建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

家庭、学校、社会不仅是学生生活的全部空间,更是接受各类教育的阵地。在坚持优化学校内部生态环境的同时,我们还关注学校教育系统(包括理念、活动、成果等)与学校外部生态环境(社会、家庭等)之间的相互适应并达到动态平衡教育需要形成合力,必须促进学校、社会、家庭三方教育关系的和谐,这样才能达成最佳教育效果。作为一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更注重将学校的优质资源和先进文化向外辐射,促进外部大环境的变化,这样才能促进学校的 “和谐发展”。

四、工作内容

(一)以重点实验项目引领,有效推进师生教和学的行为转变

1、实验目标

以课题《高中生优良学习行为和心理品质养成教育研究》(兼多变量课堂教学环节理论应用专题研究校本研修模式的探索)作为推进我校未来发展的总课题。创建“优良学习行为和心理品质养成教育”教育品牌,同时通过“多变量课堂教学环节理论应用专题研究校本研修模式的探索”有效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开发和弘扬“优良学习行为和心理品质养成教育”教育品牌的教育教学核心群体,使教育科研成为教师们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自觉行为。

2、主要工作和具体措施

1)通过校本培训的方式组织教师听系列讲座、自学资料,学习《系统教学法体系理论》,了解系统教学法体系基本教育思想、教育目标体系、运行机制和操作技术。掌握多变量课堂教学环节理论,重点理解“系统”和“有序变化”概念。在多变量课堂教学环节理论指导下形成高中各年级主要学科学生的优良学习行为和心理品质养成教育操作简表、操作手册、教案。

2)在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尝试运用在《系统教学法体系理论》指导下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组织教师总结高中年级各学科学生的优良学习行为和心理品质养成教育的教育风格。

3)组织相关班主任教师开展“班集体行为和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的养成教育”研究,研究高中学生在班集体建设中,在学工、学农、学军、社区服务、校文化节等团体主题活动中班集体行为和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养成教育的教育风格。

4)继续开展校本研修模式的探索,研究“基于多变量课堂教学环节理论应用专题研究校本研修模式”的结构和功能。提出“基于多变量课堂教学环节理论应用专题研究的校本研修模式”的框架(学习理论和技术、分析现状、尝试教育、总结提炼、交流研讨、考核奖励等内容)。

5)总结“多变量课堂教学环节理论应用专题研究的校本研修模式”的运行经验。

(二)深化德育课程化建设,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特色

1、工作目标

以《两纲》为指针,在学校办学理念指导下,根据学校办学目标和育人目标,进一步调整、筛选、开发学校德育课程,建立课程的评价制度,使德育课程体系化、规范化,并使课程更有针对性、时效性。注重文化育人,培养诚信、合作、进取的品德和优良学习行为和心理品质、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力、文明素养水平高的学生,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特色。

2、主要工作和具体措施

1)以学校“高中生优良学习行为和心理品质研究”龙头课题为引领,进行德育科研,开展“高中生优良学习群体行为和团队精神、交往心理养成教育研究”的课题研究。以涵育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在已经形成的具有学校特色的养成教育课程化实施基础上,结合校本课程建设工作,继续编写养成教育的德育校本系列教材。

2继续构建与完善学生社团课程化体系。加强课程管理,注重发挥目标引领作用。社团指导教师要加强课程设计,把社团建设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一部分。注意积累与总结,推进校本教材的开发。以科技类社团校本教材开发为突破口,挖掘与开发,形成符合杨思校情、学情的学生社团校本教材。积极搭建舞台,交流经验,分享成果。建立学生社团博客,发挥优秀社团的辐射引领作用。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推行社长责任制。团委聘请高校、专业单位、科研机构的专家或相关领域社团的导师、社团骨干对我校社团指导教师进行培训,或直接指导社团开展活动,加大对社团的技术与资金的投入,进一步提高社团指导的质量和效益。

3注重基础型学科类课程中的德育内容的实施。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各基础学科中去,形成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诸育融合而成隐性德育课程,渗透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品质的引导和爱国情操的熏陶。通过拓展类课课程的实施养成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提高团结协作有效的人际关系的能力;通过研究型课程的实施将学生培养成个性健全发展的人。

4)要深化德育课和主题教育的内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体验类德育课程的实施:国防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技艺体教育活动、仪式教育活动、美德教育活动等。继续探索生命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安全教育新途径。把《两纲》教育渗透到学校整体课程实施过程,每学期以德育课程方式进行防火、防恐、防震等各种自然灾害逃生演练活动。

5在学生“三自”教育网络基础上,继续探索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特色。不断充实学生自律委员会,实施“自主管理、同伴教育”课程。

6)继续强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育。不断积累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出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案例集》。

7)进一步健全社区、学校、家庭德育工作网络,不断形成青少年德育工作合力,每学年召开不少于一次的研讨会。建立家长委员会,设立家长学校,定期以召开家长会和举办家长培训班为内容的讲座等交流活动,整合社区、社会的有效资源以加强学校德育教育力度。

8)强化全员德育的理念,逐步建立起一支稳定的专门的德育教育队伍。引导教师对于教育对象品德发展特点与规律性的理解,对德育的目的、过程、课程、活动、途径、教育策略、方法与技巧等问题的认识,提高特定的组织、交流、沟通、表达、示范等方面的专业技巧及相关事务的实际处理能力。

(三)创建以“尊重”为特色的课程体系,推动师生共同成长

1、工作目标

在“注重基础 主体发展”的学校课程文化实践基础下,按照上海市二期课改精神和学校育人总目标,尊重教学规律,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实际,尊重学生课程的选择权,完善课程结构,推进基础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创建以“尊重”为特色的课程体系,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并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为高校培养输送优秀人才。

2、主要工作

1)尊重学生基础型学力发展要求,推进基础课程校本化实施进程。根据各学科的自身特点,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开展《高中学生学科优良学习行为和心理品质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进一步落实“两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2)尊重学生智力发展规律和个性发展需要,深化拓展型课程的开设。凸显学科特色,发挥其对基础课程的辅助功能。提升语文阅读课、英语听力与写作、科技和艺术体育等学科拓展的成果,使学生在拓展课的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主体意识,满足学生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发展的需要。

3)把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和习惯作为目标,开设好研究型课程。引导学生从模仿课题研究入手,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反思探究的能力,倡导调查研究、思考创新的科学精神,并在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未来四年对现有校本课程教材进行修改与完善,继续开发其他校本课程,力求在人文、科技和艺术体育领域内再形成12门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及教材。

4)进一步完善学分制管理模式,完善课程评价制度,为课程的灵活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3、具体措施

1)建立学校课程建设委员会,加强对校本课程的审核,促进有“尊重”文化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对于列入学校课程体系的校本课程开发者给以表彰、奖励。

2)推进渗透“尊重”文化的基础课程校本化实施。由教研组牵头,以备课组为单位,结合我校学生学科认知发展的规律,在原有基础上继续优化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根据学情精细化地处理教材,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自信心、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在实践反思基础上形成《学科操作手册》。

3)推进渗透“尊重”文化的研究型、拓展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具有杨思特色的品牌课程。以研究型、拓展型教研组为主体,通过学习与交流,提升学校课程的结构和课程质量,在已有的特色课程基础上,再形成1-2个亮点,并能培养一支有经验和稳定的教师队伍,修订并挖掘适合学生的校本教材,形成一批质量较高的学生研究成果。

4)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对课程建设的支撑,加强与课程整合。

5)完善现有的课程实施流程,改进评价方式,使之更加规范。

(四)聚焦课堂教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形成具有杨思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1、工作目标

贯彻落实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营造“尊重”的学校教育氛围,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榜样引领,聚焦课堂,坚持课堂教学改革,引进多变量课堂教学环节论(系统教学法体系操作理论)开展各学科优良学习行为和心理品质养成教育研究,形成具有杨思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主要工作

1)开展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教的教学行为,形成师生和谐共生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一批能熟练掌握应用系统教学法体系和鲜明个性的教学骨干。

2)严格各项教学常规管理,建立健全常规管理的制度。加强教研组、备课组管理队伍建设。关注教学的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的方式。

3)尊重教师的创造,以实效性为目标,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手段和形式多样化。在总结《课堂教学改进计划》落实过程取得的经验基础上,结合实验课题,鼓励教师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善于积累,通过自主学习、同伴互助等方式形成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3、具体措施

(1)     关注学生学习行为和心理品质的养成。尊重差异和人格发展,培育主体意识,培养持续学力,提升自信、责任、意志和交往心理品质,关注学生成长。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健全人格。

(2)     通过理论的学习与实践,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确立自身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即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引导者、教育教学活动的平等参与者、学习绩效的共享者、学生心理发展的辅导者。

3)精心把握备课、上课、作业三大教育环节,“以教法的有序变化,向每个学生提供真正的、成功的学习机会,引导学生经历有意义接受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养成优良的学习准备、上课、作业三类学习行为习惯和自信、责任、意志和交往心理品质”。贯彻“目标精当、内容适度,少教多学、以教导学,师生共享,及时检测、反馈调整”教学原则。课堂上能落实“动口、动脑、动手”三动课堂特征,教学设计中能体现课堂的兴趣点、互动点、创新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加强“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实施,通过日常听课评课制度、教学展示活动、教学比赛活动等方式,树标兵、学先进。

4)开展《XX科优良学习行为和心理品质养成教育兼多变量课堂教学环节理论应用研究》实验课题研究。在高一年级开展单项实验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并做好分析、比较,实验调试、经验总结及分步推广各项准备工作。

5)加强校本教研,发挥教师的整体力量的优势。进一步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发挥教研组在课堂教学改进中的积极作用,发挥骨干教师在教科研中的引领作用;积极开展有效教学方式的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网上评课活动,推进课改案例交流、教学反思、教学论文撰写评比等工作,促使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6)深化基础课程校本化实施进程。组织全体教师重新学习课程标准,对已完成的以单元或专题目标为基础撰写的《XX课堂教学目标和课堂检测》进行修订的基础上,完成《XX学科操作手册》编写工作,同时分阶段完成编撰各学科作业。组织教师的教学设计展示、学生作业批改展示等活动。

7)坚持学科教学改革,创建特色学科,推出1-2个区优秀教研组。巩固推进语文阅读校本课程、英语听力与写作、体育分项教学、实验教学等的实践研究,探索学科分层教学新模式。

8)加强日常教学监控、交流、反馈以及调整等措施和手段,进一步促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积极稳步推广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9)建立健全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加强过程考核和评价。制定《监考办法》、《学生考试规则》,修订《学分制实施方案》、《优秀教研组、备课组评选办法》、《竞赛奖励方案》、《教师学期业务考评细则》。

(五)深入开展以“尊重”为特征的学校文化建设,进一步发挥文化育人知行并重的文化功能

1、工作目标

进一步探索和丰富“尊重共生,和谐发展”的学校文化的内涵。围绕学校新规划办学目标,以科研的方式推动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环境文化的不断完善,进一步发挥文化育人知行并重的文化功能。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彰显“尊重”为特征的学校文化,将学校文化辐射到家庭、社区、社会,使学校文化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发挥作用。

2、主要工作和具体措施

1)深入研究办学理念,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涵;通过教工大会、学校论坛、升旗仪式、德育课程、课堂教学、教育教学主题活动等途径,进行广泛的学习、思辩、研究,在师生中形成对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统一认识,并在学校生活以及社会活动中践行。

2)制定学校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环境文化的建设目标,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落实。深化“刚柔相济、情理相融”的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进一步建设教学相长和谐共进的课程文化,使课程能发挥涵育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作用。从充分尊重、服务、感染、激励学校成员的角度和原则出发,凸显校园环境文化的内涵。

3)探索学校文化辐射社区、社会的途径、方法。以学校德育课程、主题教育活动、社区学校联动等为载体,进行文化传播途径、传播方法的研究,形成学校文化建设的新的生长点,为和谐社区的建设发挥学校的主力军作用。

(六)促进教师发展,不断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

1、工作目标

坚持“教师为本”、“行动为本”和“学校为本”的教师发展原则,以实验项目为载体,积极探索适合我校师资队伍现状和学校教育发展所需的校本研修模式,不断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的整体素养,促进教师专业的不断发展,加强市、区、校骨干教师、名师后备及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建立一支师德高、理念新、业务精、能力强、学生爱的教师队伍。

2、主要工作

1)加强师资队伍的管理,修订校骨干教师工作职责、考核及评审条例,引入校青年教学岗位能手评审机制,使教师评估激励机制不断完善。

2)根据学校实验研究项目,结合区教师培训的要求,开展《多变量课堂教学环节理论应用专题研究校本研修模式的探索》的课题研究。

3创设条件为学校教师参加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评选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针对青年教师所点比例较大的特点,强化青年教师培养,加大对青年教师带工作的培养范围和培养力度。

3、具体措施

1)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完善教师评估制度。通过自我评估、同行相互评估、学生评估、考核组评估等多元的教师考核评估制度,使评估成为促进教师专业的制度保证。尊重和鼓励教师个性发展。利用市、区园丁教师、金爱心教师的评选和各项评优活动,结合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建立优秀教师的激励机制,引导教师积极努力地工作,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2做好 “十二五”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结合学校的实际,开展好校本研修工作,积极开发适合本校实际需要的校本培训课程。鼓励教师积极参加高层次的学历进修和专项提高培训。确立我校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及相应的专业标准,按照各年龄段的教师发展目标,确立个人发展愿景。开展好“杨思论坛”,通过“杨思论坛”重点进行师德师风教育、现代教育思想教育、学科知识的拓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学科研的理论方法、班主任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培训。

3)发挥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及科研中的引领作用,促进教师专业的第二次发展。以师徒带教、与青年教师结对、开设示范课、专题教学研讨等活动增强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在业务上的传、帮、带,积极扶持年青教师的成长。组织好青年教师沙龙活动和“微型课程”培训,通过定期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教学比赛、优秀科研论文的评选等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对表现突出的青年教师,为他们积极创设参加区、市级的各类教学科研展示、比赛等活动的机会,在此基础上组织评选校青年岗位能手,为青年教师开展培训和交流搭建平台。

五、规划保障

(一)改善学校管理体制,保障学校管理的民主规范

1、工作目标

凸现“尊重文化”,深化“刚柔相济、情理相融”的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完善尊重生命、鼓励创新、民主科学、规范和谐的管理制度,保障管理的民主规范。

2、主要工作和具体措施

1继续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管理流程,坚持民主管理,进一步发挥党支部政治核心作用,努力提升党员干部的师德修养。继续坚持定期听取学生、教师、家长、社区建议与意见的工作制度。利用校园多媒体平台、公告栏和各类会议,公示学校各项重大决策和事项,公示与教职工相关的各类信息。形成学校以校务公开为核心的监督制约机制。

2)依据办学理念,确立“人为本,法为据,练内功,抓规范,明责权,讲实效”的管理策略,创立“高效、民主、廉洁、透明”的行政管理制度。 运用现代化、科学化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及较先进的教学管理手段,建立起对教育教学全过程质量监控信息反馈和分析调节的体系。校行政班子成员要善于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摸清课堂真实情况,分析教学动态,抓住主要矛盾。充分关注课堂中的疑难问题,关注教师教学中的困惑,引导和指导教师改进和完善教学改革的策略技能,促进教研组集中精力聚焦课堂教学,针对实际问题开展教研活动,增强教研组的活力。

(二)组织和协调多方力量,确保规划扎实推进

1、工作目标

彰显“尊重”为个性特征的学校文化,倡导师生间、家校间以及学校与社区间的相互尊重,营造情理相容、规范和谐的学校环境。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和文明单位创建要求,加强党的领导,强化组织建设,确保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依法办学、自主办学,为实施四年规划提供保障。

2、主要工作和具体措施

1)积极做好新一轮计划的宣传和发动工作,使全体教师和学生了解和支持学校的发展规划,积极参与学校计划的制定、修改和实施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凝聚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要求全体党员深刻领会新规划对学校发展的重大意义,在群众中大力宣传新计划的精神,团结身边的同事共同为新计划的实施扎实工作,锐意进取,作出自己的贡献。

2)成立学校新一轮计划自评领导小组,建立自评评价体系,确保计划落实到位。学校各部门和每个教师明确目标和责任,将学校规划分层、分时段推进落实,将学校发展目标分解到各教研组、各中层部门和教师个人。

3)要抓住重点、难点问题,集中力量各个突破,以此推动学校全面的工作。各部门根据学校总体规划目标,确立好阶段目标,以学期为单位开展评估。对评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部门和个人都要研究问题,找出原因,总结经验,提出整改措施。

4)进一步加强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推广、扩大管理软件的运用,改善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做到学校各类信息准确、及时、畅通,方便师生、家长和社会的需求。

5)加强与家长和社区的联系,建立家校联谊会,积极听取家长们对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意见,请他们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让他们融入到学校的建设中来。

(三)积极改善办学条件,营造人文、安全、文明、健康的校园育人环境

1、工作目标

进一步整合和提高学校的环境资源,提升学校的品牌,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营造人文、安全、文明、健康的育人校园。

2、主要工作和具体措施

1继续坚持立足长远、着眼现实、合理规划、循序渐进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积极争取政府的重视和关心,积极筹措资金,做好经费预算,不断增添和更新教育教学设施,以适应社会、家庭的需求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2深化物质环境的文化内涵,打造精品校园硬件,以提高校园环境的文化品位,让好的环境对育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多在美化、净化、绿化校园上下功夫,逐步建造起既有传统气质又有时代风格的环境设施,增强物质文化隐性功能的效力和强度,给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求知在人文的环境中。

3)创建安全文明校园,不断提高师生“安全第一、生命至上、文明先行”的意识和防护水平,不断健全学校安全防范机制,不断提高师生生命质量和学校育人环境。建立整治和管理并重的长效工作机制,使人防、技防、物防合“三”为“一”,打造安全文明校园的铜墙铁壁。

4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做好后勤保障,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

 

上海市杨思高级中学

20119

 

注:本规划经五届六次教代会通过。
附:

上海市杨思高级中学学校自评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评估标准

1、实验项目

1-1

项目设计

1-1-1实验项目《高中生优良学习行为和心理品质养成教育研究》内涵与外延清晰,目标明确,体现课程改革方向与学生发展需求;

1-1-2实验内容选择能围绕实验目标,紧贴教育教学与学生实际,可操作性与可行性强;

1-1-3《高中生优良学习行为和心理品质养成教育研究》为专题的校本研修;

1-1-4各子项目各有侧重,又能互相渗透,构成统一的整体。

1-2

项目实施

1-2-1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实验项目的研究工作,对项目的实施及时总结、反馈与调控;

1-2-2有一支项目研究的骨干教师队伍,并建立实验项目目标责任制,项目研究明确分工,落实到部门与个人,师生参与面广;

1-2-3加强实验项目管理,建立实验项目学习、研究等各项制度;

1-2-4项目研究能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机整合,又有相对独立,具有科研特点。

1-3

项目成效

1-3-1项目研究达到方案预设目标;

1-3-2项目成果包括项目研究报告、论文、教案、教学反思、教学风格总结等方面的专著《高中生优良学习行为和心理品质的养成教育研究》;

1-3-3项目研究成果对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

2、德育工作

2-1

德育网络

2-1-1形成以学校为主体,学校、家庭、社区相融合互动的德育工作网络,每学年研讨会不少于一次;

2-1-2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加强德育基地建设,形成学生参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

2-1-3建立家长委员会,设立家长学校,定期以召开家长会和举办家长培训班为内容的讲座等交流活动;

2-1-4强化全员德育理念,逐步建立起一支稳定的专门的德育队伍,提高德育工作实际能力。

2-2

养成教育

2-2-1开展“高中生优良学习群体行为和团队精神、交往心理养成教育研究”的课题研究;

2-2-2加强学生尤其是新生的系列入学教育,修订《学生发展指南》,规范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设;

2-2-3建立学生、班级行为规范常规制度,积极开展温馨教室建设,定期开展文明班级、优秀寝室、十佳学生、优秀学生的评比表彰,以促进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

2-3

“两纲”教育

2-3-1围绕《两纲》教育,优化德育课程结构,规范课程评价制度;

2-3-2积极开展社会实践、科技艺体、仪式教育等主题活动,利用影视、讲座、学生党团课等手段和形式,进行国防教育、安全教育、禁毒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卫生健康教育,继续探索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新途径;

2-3-3编写 “两纲”教育校本教材。

2-4

学生社团

2-4-1继续完善构建学生社团课程体系;

2-4-2以科技类社团校本教材开发为突破口,挖掘与开发,形成符合杨思校情、学情的学生社团校本教材;

2-4-3推行学生社团导师制、社长责任制,建立学生社团博客,发挥优秀社团的辐射引领作用;

2-4-4加强学生社团导师队伍建设,聘请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或相关领域的导师对社团进行指导;

2-4-5加大对社团的技术与资金的投入,进一步提高社团的质量。

2-5

学科渗透

2-5-1在基础型课程实施中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品质的引导和爱国情操的熏陶;

2-5-2在拓展型课程实施中重视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培养,团结协作人际关系能力的提高;

2-5-3在研究型课程实施中重视学生人的个性健全发展。

2-6

学生自主

2-6-1进一步完善值周班工作制度,更好的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作用;

2-6-2不断规范学生自律委员会,实施“自主管理、同伴教育”课程;

2-6-3充分发挥团员学生代表大会的作用,加强对团学联工作的指导,培养学生民主管理的意识与能力。

2-7

心理健康

2-7-1继续强化学校心理健康特色教育;

2-7-2心理健康、卫生健康校本教育有专人负责,不定期开展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和心理品质健康的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辅导;

2-7-3开展团体心理发展辅导和个案研究,不断积累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2-8

科技特色

2-8-1从制度、课程上加以保障,实施学校的科技特色教育;

2-8-2以“科技节”、“绿色学校创建”、“科普活动”“明日科技之星评选”等活动推进科技特色项目;

2-8-3编写科技特色教育校本教材。

3、课程建设

3-1

课程管理

3-1-1严格执行市课程方案,科学编制学校课程实施计划,重视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建设和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多元化与选择性,满足各类学生的发展需求;

3-1-2规范课程管理制度,完善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网上申报制度,完善课程评价制度;

3-1-3基本形成学分制管理模式,加强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丰富学生学习资源。

3-2

基础课程

3-2-1组织教师重新学习课程标准,对已完成的以单元或专题目标为基础撰写的《XX学科课堂教学目标和课堂检测》修订基础上,结合课题研究,尝试编写各学科《学科操作手册》,推进基础课程校本化实施;

3-2-2 依据上海市基础课程实施纲要,进一步推进德育课程体系的建构;

3-2-3在基础型课程课程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3-3

校本课程

3-3-1建立学校课程建设委员会,推进研究型、拓展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开发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及教材,促进有“尊重”文化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

3-3-2总结提炼语文阅读与写作课程成果,形成与“读书节”联动的特色课程,开展“英语周”、“科技节”主题课程深化英语听力与写作等学科拓展课程的成果;

3-3-3开设好研究型课程,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和习惯,引导学生经历有意义接受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同时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反思探究的能力。

4、教学改革

4-1

教学常规

4-1-1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化,制定学科作业批改、布置基本要求及学生作业基本要求;建立教学常规日检查、教学五环节抽查反馈机制;修订监考办法、考场规则等;

4-1-2严格执行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例会制度,做到例会有主题,教研组活动有专题、备课组活动讲实效。

4-2

教学改进

4-2-1在 “目标精当、内容适度,少教多学、以教导学,师生共享,及时检测、反馈调整”的教学原则指导下,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优化学生学习方式;

4-2-2结合课堂教学改进计划,聚焦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教学五变量的实践研究,开展研究课、实践课、示范课的展示活动;

4-2-3课题引领,以实验组和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学科优良学习行为和心理品质养成教育实践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3

学科教学

4-3-1尊重学生差异,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挖掘学生发展潜能,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好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建设和实施;

4-3-2推进体教结合特色工作,使学生在分层分项的体育活动课程中,根据自身的特点,掌握符合自身发展的技能;

4-3-3 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

5、学校文化

4-4

教学监控

4-4-1建立学校质量监控管理平台,保障教学质量监控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4-4-2加强教学质量分析机制的落实,发挥年级组、教研组的职能,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和班级教导会,对教学过程及时进行反馈与调控。

5-2

文化营造

5-2-1深化规范了“刚柔相济、情理相融”的学校制度建设,形成了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和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

5-2-2建设发展了“教学相长、和谐共进”的课程文化,形成了学校、部门与组室、教师个体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多层面自主管理运行机制;

5-2-3宣传弘扬了“师生共生,和谐共进”的学校精神文化,促进了教师素质和学生素质的提升,营造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了我校尊重文化特征下的教育观和学生观;

5-2-4从充分尊重、服务、感染、激励学校成员的角度和原则出发,充分利用、发挥学校设施设备的育人功能,使每一处墙壁等设施都会“说话”,凸显校园环境文化的内涵。

5-3

文化传播

5-3-1形成了以学校德育课程、主题教育活动、社区学校联动等为载体,进行文化传播途径、传播方法的研究,挖掘出学校文化建设的新的生长点;

5-3-2探索学校文化辐射社区、社会的途径、方法,为和谐社区的建设发挥了学校的主力军作用。

6、教师发展

6-1

师资管理

6-1-1建立教师专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专项负责;

6-1-2制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修订校骨干教师工作职责、考核及申报评审条例,引入校青年教师岗位能手评审机制,引导教师主动发展;

6-1-3为学校教师参加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的评选创设有利条件,形成一支有战斗力的骨干教师队伍;

6-1-4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制定青年教师培训方案,促青年教师成长;

6-1-5改进和完善教师业务考核评估制度,建立全过程的、多元化的教师发展性评估制度,形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保证。

6-2

专业成长

6-2-1以实验项目为载体,探索具有杨思特色的校本研修模式;

6-2-2发挥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及科研中的引领作用,促进教师专业的第二次发展;

6-2-3实施青年教师培养方案,给青年教师安排结对指导教师,指导、督促和帮助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6-2-4搭建展示平台,开展教育教学评比活动,做好 “十二五”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促教师专业成长。

6-3

自主发展

6-3-1制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并建立相应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的指导、支持、评估、激励制度;

6-2-2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开发微型校本培训课程,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6-2-3为教师自主发展、自我展示创设各种空间与机会。制定奖励政策,鼓励教师参加研究生学生和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7-1

依法办学

7-3-1严格执行上级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并形成制度;

7-3-2建章立制,制定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条例、确定岗位职数和修订岗位职责、制定管理工作的章程或办法;

7-3-3管理流程规范有序,学校办学行为规范。

7-2

民主监督

7-2-1形成以校务公开为核心的监督制约机制,学校重大事件,需经充分民主协商,由校长承担最后的决策责任;

7-2-2实行民主管理,建立定期听取学生、教师、家长、社区建议与意见的工作制度,教职工能积极参政、议政。

7-3

自主管理

7-4-1形成学校发展规划全员参与制定、执行、评价的自主运行机制,学校发展规划的目标分解到各中层部门、各教研组和教师个人,学校各部门和每个教师目标和责任明确;

7-4-2成立学校新一轮发展计划自评领导小组,建立自评评价体系,构建教师、学生、家长与社区代表等共同参与学校管理的工作平台,确保新一轮发展计划落实到位;

7-4-3对自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研究,找出原因,总结经验,提出整改措施。

7-4

社区互动

7-5-1加强与家长和社区的联系,建立家校联谊会,积极听取家长们对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意见;

7-5-2传播学校的文化,倡导主流文化,与社区合作开展教育与文化建设;

7-5-3建立学校、社区双向服务的工作制度。

7-5

资源保障

7-6-1在美化、净化、绿化校园上下功夫,逐步建造起既有传统气质又有时代风格的环境设施;

7-6-2建立整治和管理并重的长效安全防范工作机制,使人防、技防、物防合“三”为“一”,打造安全文明校园的铜墙铁壁。

8、示范辐射

8-1

示范方案

8-1-1有清晰的示范目标,主题明确,计划步骤具体,且有相对稳定的示范辐射对象,方案落实度高。

8-2

示范工作

8-2-1主动承担市、区教育改革实验项目及有关任务;

8-2-2开展多途径、多形式、多主题的示范辐射,主动积极为兄弟学校提供服务、指导与支持;

8-2-3构建示范辐射效应的信息反馈工作机制,及时反思总结,努力提高示范辐射工作水准。

8-3

示范效应

8-3-1接受服务、指导、支持的学校满意度高;

8-3-2示范成果在在区、市、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31011502100213号
当前在线人数:1157;累计访问人数:14397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