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共同经历的奇迹
杨思高级中学 第一支部 杨佩岚
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80后的我们,从懂事开始便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向日新月异的生活。这短短18年来浦东的变化,不仅令我们的祖辈们惊异,连我们也会觉得惊叹。
浦东开发开放让普通市民感觉最为真切的应该是最熟悉的生活细节的变化,当我们猛然将这些细节串联起来的时候才发现,我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桔黄色的回忆
我记得小学时候,每个住宅区的入口处会有一间小小的传达室,传达室里有一台桔黄色的电话机,每当有人打来电话,值班的老人便会发挥熟悉小区人员分布的优势,在尽可能短时间里找来接电话的人——这个就是90年代初的传呼电话了。18年后的今天,摸着随身携带的移动电话,会觉得当时的生活像一个遥远的玩笑:圆圆的拨号盘被转动时发出的缓慢而嘈杂的机械声;值班老人走出传达室时颤颤巍巍的脚步;为了不让对方久等跑着赶来气喘吁吁的小区居民……我不想列举报刊杂志上的各种繁琐的数据,仅仅一台小小的移动电话,便道尽了改革开放18年来浦东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
从14寸黑白电视机到嵌壁式液晶电视机;从砖头大小的收音机到包罗万象的手提电脑;从令主妇们头疼的煤球炉到便捷卫生的天然气、电磁炉;从嘈音巨大的台式电扇到安静高效的立式空调……我们原本单调繁琐的生活竟然可以变得如此生动简洁,而这个过程仅仅用了18年。我想这是一个奇迹。
关于速度和便捷的畅想
自行车铃声一直是上海早晨的标志。自行车后座坐着打着哈气背着书包的孩子,车龙头上挂着早起买的菜,沉睡了一个晚上的城市就在这自行车流中慢慢醒来。学校门口更是各类自行车聚集的地方,慈爱的家长们总是定时接送自己的孩子,时间流逝,自行车变成了摩托车,摩托车又变成了小轿车,生活模式并没有改变,但是生活细节却在18年里不断的发生着令人可喜的变化。
慢悠悠的摆渡已经无法满足越来越快的城市发展节奏,南浦大桥的落成,杨浦大桥、徐浦大桥、卢浦大桥的先后落成,地铁轨道交通多条线路的铺排,上海的地表地下一条条穿梭的交通轨道沟通了各个区域。这些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逐渐实现了人们对于便捷和速度的渴望,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
走在路上,林荫下有漫步的行人;机动车道上有辆辆崭新的巴士,夺人眼球的轿车;路边有醒目的出租车扬招点和地铁、轻轨标志;当然,还有依然忙碌在上海的大街小巷的各种自行车。18年的时光谱写了如此美妙和谐的城市交通乐章。
大都市的生活
其实,浦东改革开放来最大的改变在于市民面对生活的状态。经历了六七十年代的压抑,八十年代的浦东人依然是小心翼翼的生活着。九十年代的改革春风吹醒的不仅仅是人们对于物质的渴望,更唤醒了人们对于生活的全新理解。物质的丰富并不是生活质量提高的全部,单纯的为了追求物质而忙碌只会从一个极端的贫乏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贫乏。如果说18年的改革开放让浦东人内在发生了什么变化的话,我想那就是:我们更懂得什么是自己要的生活。
每当看到头发花白的老人在公园广场上跟着舒缓流畅的音乐跳交谊舞;每当看到穿着得体服装微微发胖的中年女子走进美容美发院;每当看到年轻的父母开着私家轿车在假期带着活泼可爱的孩子去科技馆参观;每当看到背着书包青春洋溢的大学生压低笑声走在国立图书馆的走廊上;看到安静的艺术展览厅里慢慢参观的少女;看到从体育馆出来额头闪着汗珠的男孩……我想这是一群懂得生活的人,这是一个让人感到到幸福的城市,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
如果说用18年的时间,建设一个繁荣的浦东是一项物质奇迹的话,那么,用18年的时间建设一个从内到外都洋溢着活力和希望的浦东就是一项伟大的精神奇迹。
80后的我们随着这个城市一起成长,我们热爱这个都市,就像所有年轻人的必经之路一样,延伸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条充满光明而又潜藏着未知坎坷的道路,如果说我们父辈们在这18年来我们点亮了开拓未来的希望,那么今后的我们便要努力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