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浦东一日
浦东,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上海市杨思高级中学 第三党支部 苏建
儿时,总听长辈们说起,上海人“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放眼今天开放的浦东,吸纳的不仅是浦西的市民,而且有来自全中国五湖四海的150万“新上海人”,更有在国际化的浪潮中3万多名外籍人士来到浦东,生长出50多个中外交融的国际社区。过去,黄浦江不仅是地理、经济上的鸿沟,更是心理、文化上的鸿沟。现在,身为浦东人,没有自卑,只有自豪。
浦东开发开放18年来,经济总量增长40余倍,1990年浦东的GDP为60亿元,到2007年时,已跃增到2751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8.1%,占上海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从约1/12上升到1/4。财政收入,1990年浦东财政收入不足10亿元,2007年已达到854亿元,增长了85倍。人民群众收入水平获得显著提升,到2007年底,浦东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73元,农民纯收入达12276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浦东开放以来,锻造了浦东崭新的发展理念。引进精品项目、聚集精英人才、发展精华经济。18年来,浦东合同引进外资累计达407亿美元,吸引1.6万多个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实到外资239亿美元,有11849家全国各地企业落户浦东,世界500强企业中半数已投资浦东,到2007年底,浦东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280亿美元。要素市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中外金融机构、贸易和中介服务,这些现代经济的精华连同10万白领精英的云集,托起了可观的“楼宇经济”,年税收超亿元的楼宇就有7幢。以“研发经济”取胜的张江高科技园区荟萃了6万多芯片、软件、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张江高科技园区、金桥出口加工区既崛起为代表国家水平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科技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高地,又同时成为ISO14000国家环保示范区。浦东开放以来,在4000多家企业关停并转的大变革中,浦东成功地把经济增长转化为人的进步、生活提升和环境改善。
然而在资源利用方面,浦东却是“斤斤计较”。浦东现在堪称家底殷实,但是公务员的名片、一次性纸杯却一律使用再生纸,打印纸正反两面都得用。在生态保护、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浦东又是出手不凡:为保护一棵千年银杏,改变原先的建楼计划,专门辟建一个公园。陆家嘴寸土寸金,以10亿元的代价镶嵌了一块10万平方米的绿地。投资6亿元将22公里长的张家浜从一条臭水浜治理成水清岸绿的景观河。耗资9亿元建成我国第一座日处理生活垃圾千吨级的焚烧发电厂和日处理垃圾千吨级的生化处理厂,每年发电1亿多度、生产有机肥3.6万吨。
浦东开发,不是单纯基础项目的建设,不只是经济的单兵突进,而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齐头并进,城市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双翼齐飞。在浦东,与楼、桥、路一起成长的,是文明的精、气、神。浦东开放以来,浦东地方财政对社会事业总投入达184亿元,年均增长33%。18年来浦东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设施均有大幅度发展,教育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从200家左右,分别扩展到405家和695家。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法律“六进”社区,改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城乡教育、卫生一体化政策,使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方面享受同等待遇。2.5万名外地民工的子弟也和城里孩子一样进入公立学校读书。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3.2平方米,城市化地区绿化覆盖率超过37%,人均公共绿地达到24.5平方米,相当于一个大客厅,赢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区”等“绿色”称号。
20多万征地农民、20多万户动迁居民、100多万外来流动人口,分享着浦东开发的丰硕成果。花木镇“由由”社区,名称之义就是“田字出头”,居民原先大多是农民,住惯了农家小院,起初还真不适应公寓单元房,有的将舍不得扔掉的锄头、铁锹甚至粪桶放在楼道里,有的将小区里的草坪铲掉种上青菜、小葱……如今,由由社区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居民亲手把自己的家园创建成市级文明社区。
从阡陌交通到通衢大道,从破旧棚户到摩天高楼,从芜杂荒地到美丽园林,从寂寞桑田到繁华都市……地图更新的速度,怎赶得上浦东前进的脚步?浦东不仅是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开发区,更是一个创业生活两相宜、人与自然共和谐的百姓家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浦东精神、“勤奋进取、创新敬业”的新浦东人必定将浦东进一步营造成符合国际惯例的商务环境、中西交融的人文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不仅成为万商云集的热土,而且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