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邹世昌院士将来我校作专题报告


由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协会、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主办,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浦东活动中心、杨思高级中学、浦东新区青少年科普促进会承办的“院士进校园”活动将在5月15日下午在我校举行。著名微电子材料科学家邹世昌院士将来我校为全体师生作专题报告。

邹世昌院士简介
邹世昌,材料科学家,原籍江苏太仓,生于上海。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所长(1983-1997),现任该所研究员及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1952年唐山交通大学冶金工程系毕业。 1958年在前苏联莫斯科有色金属学院获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员。60年代负责国防重点任务甲种分离膜加工成形部分工作,对技术线路进行优选决策。 70年代以后在离子束与固体相互作用以及离子束材料改性、合成、加工和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工作。独创用二氧化碳激光背面辐照获得了离子注入损伤的增强退火效应。用全离子注入技术研制成中国的第一块120门砷化镓门阵列电路,用反应离子束加工成中国第一批闪光全息光栅。研究SOI材料并制成CMOS/SOI电路。发展了离子束增强沉积技术并合成氮化硅、氮化钛薄膜。 90年代又在发展高科技产业方面作出了新的贡献。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科技进步奖12项。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国际离子注入及材料改性两个会议的国际委员会委员。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为了祖国的强盛
邹世昌
1964年10月16日,神州西部地区上空升腾起一片巨大的蘑菇云,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听到这个消息,作为直接参与原子弹研制的我,激动的心情难以用言语表达。
1960年,前苏联撕毁协议、撤走专家,为我国建立原子能工业制造了严重障碍。那年夏天,我所在的中科院上海冶金所党委书记万钧和我,还有金大康被召到北京中科院原子能所。当时的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所所长钱三强对我们说:“有人已经扬言:在他们走后,中国的核工业将成为一堆废铜烂铁,更不用说造原子弹了。这其中的一个关键技术就是,我们不会制造用来生产浓缩铀的分离膜元件。现在,党和国家决定把研制分离膜元件的任务交给你们来完成。”铀分离膜是制造原子弹燃料的关键元件,当时我真有点“天降大任”的感觉。
1961年,全国各地的精英汇集上海冶金所。这个研制项目有个代号:“真空阀门”。实验室设在杏佛楼,进楼进室都要在保密室登记。在接受“真空阀门”任务时,我从研究室主任调任为大组长。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进了实验室,便如进了“真空阀门”,任何名利都将与自己绝缘,任何研究成果都不可能发表,绝对保密。那里是名利的真空地带,但却被科研工作所填满,还浮动着一片兴国之情和在每个人心中升腾的神圣的使命感。
我们这一代人,对祖国的强大有一种直接的渴望。我出生于1931年,开始懂事时,“八·一三”战事爆发,上海陷落。日本帝国主义掠夺横行,中国人遭受欺压,这些都在我幼小的心中留下印痕。后来,美国在广岛投下的原子弹使日本一蹶不振。这使我懂得,科学技术事关国计民生,中国之所以受侵略与压迫,国力不强与技术落后是重要的原因。
上海解放以后,我开始接触新思想,迫切要求进步。当时我已考入由申新纱厂创办的中国纺织工程学院,原本只想找一个好的饭碗,可在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形势感召下,情不自禁地萌生了投身于国家建设的决心。于是,我舍近求远,转学唐山交通大学,学习冶金工程,这是因国家建设与重工业发展的需要而作出的选择。我记得,1952年,我从唐山交通大学毕业,有幸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被分配到贤才云集的中国科学院,在吴自良等老一辈科学家的直接指导下,开始了科学生涯。从此,我个人的科研工作与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在工作中,我常对自己说:“祖国和人民养育了我,我要为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奋斗一辈子。”
参与原子弹的研制,对我,对我们这一批科研人员来说,正是报效祖国的一次最好的机会。
“真空阀门”分原材料、工艺、测试三个大组,我负责工艺,就是要把粉末涂到膜上,试验中碰壁无数。为了让粉有粘度,我动足脑筋,用各种偏方、土方。那可不是一般的调制搅拌,一次调制起码一整天。调制失败,工夫全部东流。我带领组员经过一年多“昏天黑地”的攻关方才告捷。调制成功时,整个实验室一片欢腾……
3年的努力工作,铀分离膜终于研制成功了。1963年末,成功的消息报到北京,张劲夫、钱三强等获知,高兴地说:“这么快解决了原子弹爆炸的关键性难题,震惊、开心!”
铀分离膜的研制是我工作的一个亮点,但绝不是终点。从70年代起,我在上海冶金研究所开展离子束材料合成、改性、加工与分析的研制工作。我们发展了一系列新技术,开拓了新的应用领域,组建了离子束开发实验室,并形成了科技梯队,我也被推选为国际上离子束领域两个主要学术会议的国际委员会委员。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走上了领导科研工作和培养青年科技人员的岗位,我深感自己的责任,将多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尽力为年轻人才的成长多创造一些机会。
由于工作的需要,我到过世界上不少国家,当过研究生,也当过客座教授。我国的科研条件、生活条件与发达国家确实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我出生于这块曾受侵略蹂躏、贫穷落后的土地,祖国和人民养育了我,我的命运就和祖国的前途紧紧相连,我的责任就是竭尽全力去改变她的面貌,建设一个科技发达,繁荣昌盛的中国。我要为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奋斗一辈子。
(摘自1999年9月19日《解放日报》作者:邹世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