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历史、砥砺前行·记忆
——纪念上海解放70周年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70年前的今天,人民解放军进驻上海,上海迎来了真正的解放。而现在,我们站在这里,享受着和平宁静,却不能忘记曾经的峥嵘岁月。
上海的兴衰荣辱跟我们的国家的兴衰荣辱是紧密相关的。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屈辱地签订了《南京条约》,上海成为条约中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从此以后,见证了华夏大地百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变迁。
开埠以后的上海,在屈辱之中,发展成为了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对外贸易口岸,成为了国际资本在中国和远东的汇聚点和世界市场的东亚枢纽,繁荣的民族工业从这里拔锚起航,最终在20世纪30年代中叶跻身东亚乃至世界大都市的行列。但是与此相对的是,中国的外交被肆意践踏;在1845年和1854年《上海土地章程》的规定下,上海地区设立了租界和工部局,这是一个完全脱离中国政府行政治理范围的机构,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 “国中之国”。
在百年历史发展中,上海成为了各种新思潮的试验场,但层出不穷的救国思想并没有把中国从半殖民地中解放出来。直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传来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局势才真正得到逆转;1921年,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此后的27年间,中国共产党一直引领中国革命潮流,并最终于1949年5月27日解放了上海,进而完成了全国大陆的统一。
上海解放初期,也并非没有波折。1950年2月6日,蒋介石曾派出飞机分四批空袭上海,炸毁了杨树浦电厂三分之二的发电设备,整个城市瘫痪了,陷入到了国民党的封锁之中。就在此时,新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条约,在苏联帮助下,解放了舟山群岛,才全面解除了对上海的封锁。上海解放一年之后,人民才真正过上了安宁的日子。1949年-1956年,上海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过渡,在计划经济时期,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的运行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上海也紧跟潮流,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了市场经济体制。1984年,中央决定开放上海为首的14个沿海城市,1990年,中央决定“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这些战略决策为上海在新时期的腾飞提供了重大机遇。
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上海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经过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改造,上海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和生态保护成效显著,城市管理水平跨上了新台阶,上海已构筑起了现代化大都市的基本框架,成为辐射全国、联系世界的重要枢纽。
文明圣火,70年未绝。过去的70年,是中国和上海重新崛起的时代。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上海世博会是150年来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第一个综合类的世界博览会,不远处的世博园区仍然屹立,成为了中国逐步走向世界并逐步被世界接纳的见证。
今天,通过对上海历史的回顾,我希望,大家能够更加明白,今天上海的自由、开放、创新、包容,是建立在无数人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的基础之上的,而站在这里的我们,更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历史使命,即在党的带领下,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