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教工之家 > 师德建设

“品读《论语》感悟师德”征文一等奖(二)

作者:吴敏     发布时间:2020-11-27 点击数:5593

 

教师温暖了,教育才有温度

——品读《论语》,浅议师德师能

上海市杨思高级中学  吴 敏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浪潮正席卷而来,冲击着传统行业,重塑着人类生存状态。“互联网+教育”的时代需要不断更新观念、掌握新技术引领发展;但也依然需要回溯历史,向丰富的传统资源借取灵感。

1982年,诺贝尔奖得主们在巴黎的例行聚会中,谈到21世纪人类需要什么思想时,几经斟酌之后的答案是——孔子思想。

假期再次翻阅品读《论语》,撷取其中几束光芒,点亮自己思考探索的空间。

 

子日:“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刘定一先生在其《论语读本》中译为:“不怕别人不知道我,怕的是我不识人啊。”在这里,我想作为教师可以这么理解:不担心别人不理解我(的行为做法),担心的是我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而错失教育良机)。

不是吗?时代在发展,学生的特点在改变,现代教学技术带来的课堂变化,教师专业水平需提升,育德能力需提升。更关键的是观念需要及时更新,学习能力需要大幅提升,思维的触角需要从课本延伸向更广阔的世界。袁振国先生在《未来教育,属于这六类教师》一文中指出:面对未来教育,教师职业角色将发生几类变化——要成为缺点转化师、综合评价师、私房菜厨师、实践动议师、心灵按摩师、智能协作师一-发现孩子缺点不是批评指责, 而是善于引导、帮助转化:不以成绩论定孩子“好”、“坏”,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关注学生更多需求,提供足够多的选择:把社团活动模式引进到学习、课间生活中,让学生成为组织、策划与实施者;与学生平等对话,从讲授到陪伴;投入技术怀抱,成为“智慧教师”。

古语云:良师易得,人师难求。时代在发展,学生的特点在改变,教育教学的要求在变化,教师专业水平需提升,育德能力需提升,做良师和人师的要求永恒不变,但其内涵一定要随变化而不断更新、丰富。做到袁先生所说的这“六师”,除了师德高尚、专业过硬;愿意学习改变、不断丰足心灵;此外,还要富有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善解“生”意、温暖“生”心的老师。

 

如何做到教师温暖呢?

我以为应做到这四个字:三心二意。

韩愈在《师说》一文中阐述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意味着中国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教授者、传递者;而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却有这样一句教育名言:“教育使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意味着教师是成长的引导者、唤醒者。其实,二者并不矛盾,二者的结合正体现了“教”与“育"。因此,除了教师除了传授知识,还需要这样的“三心”,即爱心、细心、慧心。

这颗爱心,不仅是对事业、对学生的真心付出,还有是除了工作,你能够爱你的家人,爱你自己。爱生命、爱自然……这样,你才有血有肉,真实可信。源于爱心,你就一定能够细心体察。细心地关注、关心学生,细心地发现教育的契机,细心地捕捉教学的灵感,细心地感受家人的爱,细心地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而当你胸有大爱,内心细致时,就能增加你的教育智慧,教学智慧、生活智慧和人生智慧。你就能以一颗慧心,恰到好处地去沟通,灵活巧妙地去协调,让人心悦诚服地去引导。

如此,便不会“患不知人也”,此其一。

 

有一句贯穿我们成长记忆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一度让我们

奉若圣旨,那是因为曾经我们所属的年代知识匮乏、获取有限,而如今知识信息大爆炸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快,个人思维突破空间大。因此,教师除了传授知识,还需要这样的“二意”,即意趣、意志。

明代小品文集大成者张岱曾说过:“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一个人只有热爱生活,愿意亲近自然,愿意去接触新事物,有多种爱好和特长的人,才会有一颗有趣的灵魂。一个充满意趣的老师一定特别容易去理解学生,一定能善用学生的好奇心、宽容学生的好玩心、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培养学生的创新力:也一定能有独特魅力去感染学生,也一定能有更多的教育教学智慧。做这样的老师,很不容易,需要我们穷其一生去努力学习,了解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了解拥有不同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的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更新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这个过程需要意志,也能磨练意志。

如此,便不会“患不知人也”,此其二。

 

子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慍,但求读书教书、交友看世界之余还拥有了这样“三心二意”,像一个玉匠雕琢一 块块璞玉那样,用心地去了解学生、教知识、育成人。这样的教师是温暖的,这样的教育是充满温情、温馨和智慧的,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温度的。

 

2018年,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为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如今社会发展已进入后喻时代,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都可以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对我们进行文化反哺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抓紧进步?!让我们每位老师也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与时俱进,成为袁先生所说的“六师”;与孩子共同成长,进入“共喻时代”吧!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31011502100213号
当前在线人数:1839;累计访问人数:33680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