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
——“系统教学法体系养成教育理论”阶段小结
语文组 蔡晓兰
参加学校“学科学习行为和心理品质养成教育”课题小组将近一年了,陆陆续续学习了系统教学法体系养成教育理论,并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尝试、应用。打破旧有的教学习惯进行改革,这总是艰难的。但正如严复所言“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我们作为那个“新旧”的过渡者,又是何等的幸运。
一、理论学习
学科学习行为养成教育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进行培养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技术,它关注学生的优良学习习惯和兴趣、自信、意志、责任、交往等心理品质的养成,并落实于教学中的学习准备、上课、作业等各个环节。学科养成教育的方式在于教学过程中随着“教法的有序变化”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心理品质的提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在行为科学的指导下,分年级按行为类别进行操作。它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心理品质,逐步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真正的学习主体,促进“教和学行为”的和谐协调,达到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质量。
作为“学科学习行为养成教育理念”的践行方式,系统教学法体系把影响教学的因素归纳为学习准备变量、讨论合作变量、小结强化变量、巩固练习变量、反馈调整变量。学习准备变量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或参加某一新学习活动之前,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学习的一组有序变化的教和学的行为,目的是“调旧知、练旧技、建心向”,是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 讨论合作变量是系统教学法体系的核心变量,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讨论、评价、作用,促进学生的观察、言语等综合能力的发展,促进沟通、合作、尊重、倾听、互助等心理品质的发展的一组有序变化的教和学的行为。讨论合作变量有全班讨论学习、小组与全班讨论结合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不同层次的学习形式。小结强化变量是教学中对学习内容概括、提炼、形成知识结构并施以强记的一组有序变化的教和学的行为。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整理的能力和习惯,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小结分为课堂知识条目化、单元知识关系化、知识结构化、知识系统化等不同层次的知识和技能的小结。强化是指强记训练和及时给正确的小结行为以强化刺激。巩固练习变量是巩固教学成果,同时为师、生提供有效教学反馈信息的一组有序变化的教和学的行为,有课内、单元、系统和综合练习不同层次的巩固练习。反馈调整变量是教学流程中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有效教学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的一组有序变化的教和学的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个变量贯穿于前四个变量中,促使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实现。这五个教学变量表现在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中,即学习准备环节、讨论合作环节、小结强化环节、巩固练习环节、反馈调整环节,形成了多变量课堂教学环节论。
二、实践探索
系统教学法五个教学变量在教学实践中转变为五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相互促进。我作为一个入门者,把五个教学变量之一——学习准备教学变量作为主要尝试对象,同时也努力地在教学中实践另外四个教学变量。于是,在我的备课中,多了一个内容——学习准备题。
如《前赤壁赋》
1、依托课文注释和字典,疏通文字,写下你概括的每节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文中词语高度概括作者情感变化。
3、你是如何看待“客”与“我”的关系。
4、“我来质疑”:
又如《秋水》
1、给生字注音,并大声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你回想一下你学过哪些实词?把它们写下。
3、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节选内容。
4、“我有疑问”:
再如《宋词四首》
1、找些资料,尝试介绍本首词的作者,并谈谈该词的写作背景。
2、你认为本首词的作者在抒发怎样的情感?依据何在?
3、 请把词的内容用白话文描述一下。
4、你认为可以从哪些角度鉴赏这首词?试从一个角度加以鉴赏。
学习准备环节实践下来,我感到其优点有:一、完成学习准备题之后再上课,学生的课堂反映明显要好很多(好的表现要列举)。二、作为学习准备教学变量的第一、二阶段,学习准备环节应尽量在课堂完成,一般只要给学生10分钟,就算他无法完成所有学习准备题但是基本可以保证学习准备的质量,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调旧知、建心向”。三、此环节对文言诗词的学习是“一石二鸟”,完成学习准备的过程就是通过完成学习准备题的方式“调旧知、练旧技、建心向”的过程,学、练两不误,善哉善哉。四、质疑,可以收集学生在学习准备中的困难,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考着阅读的学习习惯,又可以帮助教师调整教学设计,突出课堂教学的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尝试一段时间后,与各位老师交流探讨,我又有新悟:先前我设计的学习准备题内容基本上是从课文本身出发。事实上,学习准备环节是“调旧知、习旧技、建心向”——是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的学习能力:遇到新的学习任务,除了“知道学什么,怎么学、怎样算学好” 外,还会立刻主动调用以往的知识、技能来学习。同时还为学生表达、质疑等能力的培养架设平台。基于这样的理解,在《窦娥冤》教学中,我的学习准备题设计改进为:
1、课文是《窦娥冤》第三折。在此宫调中,曲牌名有哪些?请一一罗列。
2、节选的宾白(一)中,“外”、“净”、“正旦”分别指谁?
3、用言语概括节选课文的主要内容。
4、节选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怎样的窦娥?这些性格特征的描写体现在文中哪些地方?
5、“我”来质疑:
其中1、3题是调旧知、练旧技,2、4题是建学习心向,4、5题是为学生表达、质疑等能力的培养架设平台。学生的问题(补充:问题的内容)让我调整了教学活动(补充:调整了哪些内容和教学步骤),这一点在“鉴赏窦娥形象,走进关汉卿的精神世界”教学中有体现。
在学习准备题的启动之下,我的教学过程为:
一、 导入:介绍对《窦娥冤》的评价,公布本课时教学目标(了解元代杂剧的常识,鉴赏窦娥形象,走进关汉卿的精神世界)。
二、 进一步了解元代杂剧的常识:
交流、完成“学习准备题1、2”→总结元代杂剧结构、内容、角色。
三、 梳理课文内容,即完成“学习准备题3”。
四、 鉴赏窦娥形象,走进关汉卿的精神世界。
1、 鉴赏窦娥:控诉天地、三个誓愿表现出刚烈不屈的抗争精神。
2、 解决“学生”的质疑:
(1)对她不公平的是“官”,窦娥为何控斥天地?
(2)三个誓愿都是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但在剧中一一实现。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总结。)
3、提出“老师的疑问”:
在第一场中窦娥对天地进行了无情的控诉和指斥,而到了三桩誓愿这儿,窦娥又
寄希望于天地。如何理解窦娥的这种前后矛盾?(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表现了窦娥对于天地极其矛盾的态度;这种矛盾实质上也反映了作家世界观的矛盾(补充关汉卿的生平)。再拓展到封建时代其他文人世界观的矛盾。
五、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及新的感悟。
回溯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除了巩固练习教学变量,其余都有体现。但我个人也认为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需要的更多是感悟与表达,巩固练习在理科中的作用可能更大些,尤其在高一、高二阶段语文学习更强调“悟”。(点评:设计巩固练习,把“悟”到的东西巩固下来,稳定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才能真正巩固教学成果。)
这一年在“讨论合作教学变量”的实施也动了不少脑筋。我把全班分为8组,采用“小组积分制”,即每节课根据每一组的发言情况都统计记分。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发言者似乎固定了,于是我动脑筋,曾采用抢答制、答题卡制、计分制、“乒令乓啷”游戏法等方法寓教于乐,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比如在小组讨论之后我要求由小组的负责人发言;比如抢答时我只找“新手”(平时不太愿意举手发言的同学);比如我给每位同学发两张答题纸,回答一次就上交一次,言外之意每节课每人最多两次发言机会,但是你不发言小组积分就落后了……想了不少办法,也看到了一些成效,现在语文课堂中经常出现你争我抢积极发言的热闹场面,师生们都认为这样的课堂让我们心情愉悦。但是究竟怎样的方法可以实现每位同学都能热情参与课堂学习,我还在摸索中。(点评:讨论合作教学变量实施中分工和合作指导对学生的责任心、分析任务能力、契约自律、互助精神、综合表达、交流展示能力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后作者却未顾及这方面的指导探索,究其原因是对讨论合作教学变量的教育功效、操作要求不明白,关注学生成长还不够。)
三、反思总结:
“系统教学法体系养成教育理论”的实践已摸索了一年,理性思考这一年的实践过程,我认为:
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总是让人成长,不管是何种的学习。因为学习,人会变得充实、有压力、有奋斗的目标;而系统教学法体系养成教育理论的学习更让按部就班的传统教学激起新的波澜,使我明确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2、系统教学法体系养成教育理论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美好愿望得到充分实践。“系统教学法体系养成教育理论”的教育思想由“关注学生成长”、“转变教师角色”、“聚焦课堂教学”、“改进学习方式”等四个基本教育理念组成,其中“关注学生成长”是核心,因此五个教学变量都是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归宿到学生优良学习行为和心理品质的成长。实践证明,依据五个教学变量展开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逐步成为主动的学习参与者,彻底颠覆了“填鸭式”教学模式。
系统教学法体系养成教育理论特别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习得的“默会知识”,这些通过体验才能获得的“默会知识”对于个体的成长来说是不可缺或的,创造精神和各种实践能力只能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得到培养和锻炼。千方百计增强每个学生成功的学习实践活动是系统教学法体系养成教育理论的实践特征。
3、学习了“系统教学法养成教育理论”后,我的教学思路格外清晰了,学习准备、讨论合作、小结强化、巩固练习、反馈调整五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尤其是小结强化教学环节,以前基本属于放任自由状态,有时间就总结,没时间就忽略,经过学习深刻领悟到少了这个环节就少了50%的教学效果。
遗憾和不足也有很多:
1、对于系统教学法体系养成教育理论中教育理念内容还研读不够,因此相关术语不熟,理解不深,不能自觉运用于教学实践;五个教学变量偏重于操作,其原理上的了解和整体上的把握还很不够。多数情况还属于依葫芦画瓢来实践,于是难免只为符合五个教学变量而操作五个教学变量,缺乏理论指导下的因地制宜的创造,不利于形成有养成教育特征的教学风格。
2、我是第一轮教授高中语文新教材,课文都是全新的篇目,因此第一年研读课文本身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再加上学习、运用系统教学法体系养成教育理论,时间和精力还是感觉捉襟见肘。现在回过头反思自己的教学,虽然有了五个教学变量的身影,但是五个教学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不深,操作时不严密。经常要求学生写作文要前后呼应,自己教学的各环节也要前后“呼应”才能有较大的教学效益。
3、系统教学法体系养成教育理论的五个教学变量是分阶段变化的,每个教学变量基本上都有四个变化阶段。对于高二年级的学生,基本是直接进入到每个教学变量的第二阶段开始实施教学的。但因每年学生的状况是不一样的,如学习准备环节中,学生若缺乏质疑能力,此时盲目在课外要求学生提问质疑,效果必大减。应先在课内诱导学生口头质疑,逐步引导书面质疑,再放到课前的学习准备中要求书面质疑。循序渐进,这才体现“教法的有序变化引导学法的变化,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 系统教学法体系养成教育理论的核心理念。欲速则不达——不管是高一还是高三,教学变量的阶段实践推进都要循序渐进,实践时间的长短可以调整,比如在高二年级实施学习准备教学变量可将第一阶段时间压缩为一个月,而不必象在高一年级实施学习准备教学变量第一阶段时间需要二、三个月。
下学期就要开展高三教学了,怎样在教学中更好地实践五个教学变量,这是需要我认真学习和思考的。
“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改革,绝不是隔断与传统固有的联系而一味地创新。遵循教学的内部规律,进一步学习系统教学法体系养成教育理论,循序渐进,与时俱进,形成具有养成教育特征的教学风格,培养有自主学习品质的优秀学生,是我的美好愿望,只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实践和总结,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