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创建

跳过导航链接。

课题说明

作者:杨思     发布时间:2012-10-9 点击数:1653

以课题《高中生优良行为和心理品质养成教育研究》作为推进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发展的总课题。创建“优良学习行为和心理品质养成教育”教育品牌,通过课题研究有效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争取形成具有区、署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教师,改善教师职称结构,满足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的发展需要。

课题研究是基于学校“尊重共生、和谐发展”校园文化。结合我校学生目前在学习行为习惯、学习方法、自信心、意志力、责任心等方面比较薄弱。

3、青年教师比例过大的现状。

4、在2009年学校确立新的四年规划时,提出以课题为引领有效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满足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的发展需要确立了本课题。

(二)课题研究内容

     1、本项目以系统教学法体系养成教育理论为指导,开展优良学习行为和心理品质养成教育研究。

2、系统教学法体系养成教育理论经过三十年理论和实践研究证明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优良学习行为和心理品质,为学生健康、持续发展服务的养成教育操作理论。

3、该研究项目是基于我们对本校学生学习习惯及学习心理品质调查统计分析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学校发展实际确立的,是学校新四年发展规划的主课题。

4、研究价值:学科优良学习行为和心理品质养成教育的操作方式和方法不仅帮助广大教师形成有“优良学习行为和心理品质养成教育”特征的教学风格,而且通过教师教学行为的有序变化,帮助学生逐步养成优良的学习行为和相应心理品质,使他们较快地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使教学过程逐渐最优化,促进教学效能的不断提升。

课题于20106月立项为浦东新区区级课题,201011月立项为上海市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项目。

二、实施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组织形式

课题的组织形式是校长亲自主抓,分管校长落实,教科研室管理,教务处与学生处推进的分级管理制度,总课题确立两个分课题:

1、《高中生学科优良学习行为和心理品质养成教育研究》,下设两个二级子课题----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学科优良学习行为和心理品质养成教育研究》和以实验A组为单位的《多变量课堂教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多变量环节即:学习准备,讨论合作、小结强化、巩固练习、双向反馈。

2、《高中生优良学习群体行为和心理品质养成教育研究》。下设两个二级子课题----以年级组为单位的《××班级优良学习群体行为和心理品质养成教育研究》和以实验B组为单位的《优良学习行为和心理品质养成教育中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研究与优良学习行为养成相关的自信、责任、意志和交往四方面心理品质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和方法。

(二)学、做、研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并进

12009学年9月确立课题以来,学校共组织各个层面多次理论学习和研讨。

通过系列讲座、教师自学、研讨交流,教师们理解了养成理论核心教学思想是“关注学生成长,转变教师角色,聚集课堂教学,改进学习方式”,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发展服务和促进学生素质全面的发展。其中两个子目标分别是:以“认知、心理、行为”三维教育目标;“教和学”的课堂教学有序变化操作行为目标。

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贯穿实践探索,做到知行合一。

211个教研组200910月至12月进行了三次本学科分学段的学习行为操作简表的制定与修改,认真研究我校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基础,将高中学科教学要求转化成行为能力要求,并按照有序变化原则,设立梯度,形成具体学段的行为操作简表。并在部分教师实践的基础上再进行调整

3、在2009学年和2010学年内,。实验A组十二位教师分六个阶段在实验组及校内范围开设了一批有质量、有研究价值的五十八节实践研讨课,涉及十个学科,得到了听课老师的赞誉,全校参与听课教师达到了六百多人次。201012月份,实验B组的七位老师结合课题研究用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开设了七节主题班会课,全校听课教师达到了近两百人次,七位老师创造性开设的团体心理辅导课都受到了听课老师的肯定。

4、组织教学骨干和专家修订评课表格,以突出每位教师教学课改特色,实验组教师互评。

(三)侧重调查研究,科学分析指导实践研究

    在进行全面的课题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注重学生情况的调研和反馈,并以此作为研究的依据之一。200910月,针对高一全体学进行学习行为和心理品质的问卷调查,过程中又进行了作业情况的调查,在20106月和201012月又进行了学生学习行为和心理品质的两次后测调研,并利用spss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数据差异与相关性,撰写了调查分析报告。掌握了学生动态发展的一手资料,以教师调整课堂教学行为提供科学依据。

 

四、实施的成果及不足

(一)取得的成果

1、加强理论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阅读理论书籍、实践课研讨、教案格式设计、操作简表设计,要求教师从宏观的角度考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校鼓励大批教师参与,并扎扎实实地推进课题向纵深处发展,形成我校理论学习的良好氛围,为青年教师搭建平台,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通过学习和实践转变了教师的观念(学术思想的统一和认可),变被动参与为自觉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热情被激发

2、开设了一批有质量的有研究意义的实践课

实验A组(教学研究实验组)教师课题研究主要涉及基础型课程,在尝试多教学变量课堂教学环节论的实践中逐渐认知了学习准备,讨论合作、小结强化、巩固练习、双向反馈等五个教学变量分别呈现在五个课堂教学环节;每个环节中的教学变量都有由低级学习行为到高级学习行为发展的四个阶段,循序渐进,且各变量的变化相互影响。

实验B组(德育研究实验组)教师创造性运用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和方法研究班级学习文化建设,培养和提升与优良学习行为养成相关的自信、责任、意志和交往等四方面心理品质,使班级学习文化建设成为具有优良学习行为和心理品质养成教育特征的杨思教学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实验AB课题组教师为课题推进的先导者,分别带动教研组、年级组整个团队。以课堂为主阵地开展单组实验研究,通过实验组实验课、示范课、展示课及教研组其他教师开设的实践课等形式有计划开展应用研究。运用听课、评课、反思、专家辅导、改进;再听课、评课、反思、专家辅导、改进;组织交流研讨等研究形式,分步推进,具体落实。

实验A组老师撰写了十二份实践阶段研究小结。

系统教学法体系应用研究的实践证明,它能帮助教师以教的有序变化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激活学生学习内驱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提升心理品质有着积极的作用。

实验组老师撰写了12份实践阶段小结。从实验组教师写的小结看,在学习养成教育理论改变传统教育观念、运用养成教育理论指导课堂教育实践改革、总结提炼有养成教育特征的教育经验等诸方面都有进步

3、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动态,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组织的建议。

为了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动态,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我们用系统教学法课题组提供的学生学习习惯和心理品质测量的量表,对09级学生进行了三次测量。

200910月高一年级学生学习心理品质调查分析:

1)、我校高一学生,学习习惯、自信心、意志力和责任感几方面的平均分均处于中等水平,在社交测验得分上相对较高,平均分处于良好水平。

2)、学生学习习惯中,课前准备习惯最为薄弱。

3)、各项调查得分与各学科考试成绩相关程度有所不同。

4)、学生在社交调查上得分相对较好,同时显示社交调查得分与语文、政治、历史成绩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即社交得分越高,这三门的成绩越低。

5)、自信心得分与各学科考试成绩均无显著正相关。

几点思考:

1)、我校高一学生在学习习惯、意志力和责任感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通过这几方面的培养,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2)、学生的自信心培养方面,能多从学生的实际能力角度出发,注重切合实际的鼓励。

3)、外语学科和历史学科的学习,从这以上调查的几方面抓手还是不够的,需要进一步探索促进学生学习外语和历史的有效途径。

4)、学生社交得分与几门成绩呈现负相关,可能与学生在社交活动上所用的精力多而影响了学习,或者是有的学生在学习上没有成就感和价值感而将精力投注于与人交往有关。这些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在前后几次大范围的学生调查中,我们对我校学生具体的学习行为和心理品质特点有了科学的认识,有利于形成具有杨思特色的教学风格。

4、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有明显变化

20106月调查与200910月调查结果的对比分析

1)、高一学生课前准备习惯,后测明显好于前测。

2)、高一学生上课习惯,后测明显好于前测。

3)、高一学生作业习惯,后测明显好于前测。

4)、高一学生学习习惯,后测明显好于前测。

5)、高一学生意志力调查,两次调查结果无显著差异。

6)、高一学生自信心调查,后测结果与前测结果相比分数下降,并呈现显著性差异。

7)、高一学生责任感调查,两次调查结果无显著差异。

8)、高一学生社交调查,两次调查结果无显著差异。

几点思考:

1)、高一学生在近两学期的学习中,能在学习习惯方面有较大改变。这与老师们一直坚持在课题的指导下,注重引导在学生课前准备习惯、上课习惯和作业习惯方面良好学习习惯有一定的关系。

2)、意志力、责任感和社交是学生的重要心理品质,在短期内很难见到效果。

3)、自信心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自信心水平在下降,并呈现显著差异。这一情况说明学生的盲目自信情况有所调整,能更真实面对现实中的自己。

201012月又进行了学生学习行为和心理品质的第三期调研和测试,并用spss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数据差异性与相关性,撰写了第三期调查测试报告。掌握了学生动态发展的第一手资料,为教师更好地运用“多教学变量课堂教学环论”调整课堂教学行为提供了科学依据。以教法的有序变化引导学生优良学习行为和自信、责任、意志和交往心理品质的提升,热情帮助学生逐步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反思理论的学习和运用,总结有“养成教育”特征的教育经验

5、积累了一些多变量因素教学理论的操作经验初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点的理论应用操作体系和方法。(教师撰写个案,反思,操作简表、教案格式、评估表等)

(二)不足

1、教师仍存在重知识技能轻学生发展的观念,在教学目标和环节的设计中无法完全贯彻系统教学法多变量教学因素有序变化的教学思想。

     长期以来,教师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而轻视对学生具体行为、心理目标的培养,因此在五变量的处理中缺乏协调,因此难以产生学生行为和心理的有序变化。这也是本课题要解决的重点。

2、对养成教育理论的深入学习还不够

 尽管进行了组织多次学习和研讨活动,但怎样在养成教育理论指导下总结自己有养成教育特征的教育经验还有待学习和实践。

3、研究形式的实施与改进

除了听评课、案例、个案、同伴互助等外,有否更好的研究形式能促使课题推进有待研究

五、下阶段实践研究工作重点

(一)课题研究经验总结

1、教研组层面总结、实验A组、实验B组总结,学校层面总结。1)提成撰写的总结的提纲,开会辅导。2)对撰写的总结,区分不同对象提出不同的撰写要求。3)学校层面的总结。到今年年末开始准备撰写总的报告

(二)逐步在校内推广课堂教改实践研究成果

9月份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在新高一年级尝试进行研究成果推广。

(三)资料整理

      整理上个阶段的研究资料(教师撰写个案,反思,操作简表、教案格式、评估表等)。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31011502100213号
当前在线人数:2690;累计访问人数:32666667